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电气技术 > 电气技术

运放中的那些坑——第二篇

来源:艾特贸易2017-09-05

简介6、运放十坑之六不可忽略的压摆率 做1pps驱动电路,要求上升沿5ns,FPGA输出的信号用运放跟随增强驱动后,发现上升沿达不到要求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指标,压摆率

6、运放十坑之六——不可忽略的压摆率

 

做1pps驱动电路,要求上升沿≤5ns,FPGA输出的信号用运放跟随增强驱动后,发现上升沿达不到要求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指标,压摆率。压摆率是指:输入为阶跃信号时,闭环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时间变化率的平均值。即输入一个理想的阶跃信号,输出会是一个带斜率信号,这个信号的爬升速率就是压摆率。

看一下这个运放的压摆率:

根本达不到要求啊,5ns只能爬升20mV,所以,上升沿根本达不到设计需求。怎么办呢?后期飞线增加了一个脉冲增强电路。

脉冲增强电路C4和R4,相当于一个微分电路C4和RL(当C x RL远小于压摆率时间)加一个直流电阻R4,使得负载RL上的信号边沿变得更加陡峭。分析一下:

a.电容C4与RL形成分压电路,根据下图的计算公式,C4上电压的变化率等于RL上的电压值。

b.那么假设电容电压变化率在0-τ范围内是几乎不变化的,那么负载RL上面的电压也是几乎不变的,一旦电容开始充电(电压发生变化),负载RL的电压就上升到顶点。记为波形1,如下图。

c.然后在电容充电结束后开始下落,为了解决没有变化率就没有电压的问题,增加一个直流电阻R4维持波形,它是一个直通波形,也就是原始波形,记为波形2。

d.两个波形合在一起后,由于波形1,波形2的上升沿得到极大增强,从而使得合成波形上升沿得以改善。

 

7、运放十坑之七——电流反馈型运放的反馈电阻

 

为了扩大外部驱动能力,一般会在最后一级增加一个跟随电路,选择电流反馈运放-CFA增加运放的输出带宽。好简单哦,可惜你就是调不出来。还是先看图吧。好简单哦,可惜你就是调不出来。还是先看图吧。

什么电源轨、共模输入范围、增益积带宽、带载能力、压摆率。。。我全都考虑了啊,还是不对呢?

因为,CFA和VFA(电压反馈运放)不一样,读书时学的运放,基本上老师都是拿VFA进行举例和讲解。下图是CFA运放的模型:

它与VFA区别是,输入端不再是两个都虚断,反相输入电阻ZB是个非常小的值,但又绝对不能认为是零;它的开环增益Gout不再是非常大,而是约等于1;它的跨阻Z可以认为是无穷大。

 

因此,CFA的跟随电路的电路模型如下:

解出Aβ等于:

它的闭环增益是:

当没有反馈电阻ZF的时候,A约等于1,ZF趋近于0,Aβ趋近于无穷,增益趋近于0,和想要的跟随电路完全不一样,也就是网上常说的“CFA不加反馈电阻就没信号”。(没找到这句话,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了,只能看下CFA手册上对反馈电阻的介绍)

因此,要增加一个反馈电阻,电路就会正常工作了。

PS:上面推导计算有技巧,只能从Aβ进行计算推导,因为CFA的计算前提是反相输入电阻ZB是个非常小的值;它的跨阻Z可以认为是无穷大,所以,要在求极限是找到一个单一变量,如果按照最终表达进行求极限,一个函数,三个变量(ZF趋近于0,ZB趋近于0,Z趋近于无穷),没法玩,如下图。

8、运放十坑之八——失效的AD620

在我读大学的年代,仪用放大器绝对是一个高X格的词语,在那个还常见三运放搭差分运放的年代,仪放是超高共模抑制比、高温度稳定性的代名词,正相反相两个电压差一减,就得到了结果,这绝对是一个采集EEG信号(脑电波(Electroencephalogram,EEG)是一种使用电生理指标记录大脑活动得方法)的好东西啊。

 

由于EEG信号幅度很小,加上前级放大,也不过1V左右,因此,屡试不爽也没什么问题。后来要做一个工业现场信号检测,就不正常了。还是先看图吧:

 

采集4-20mA电流,得到1V-5V电压差,放大2倍后进入后级ADC。为了防止电阻功耗过高,R128,R129,R130三个电阻采用了并联取值的方式,最终取到了250Ω这个值。

 

分析一下,正相输入端2V-10V,符合器件输入范围(VCC-1.4V),反相输入端1V-5V,我加了负电,那更是符合了;然后看放大倍数2倍,Vmax=10V,也符合器件输出范围(VCC-1.4V);电源、放大倍数、去耦等等都没有问题。这是一个显得没有任何错误的原理图,但是实际上,它会在高输入电压值时发生错误。

 

看下仪放的内部原理,就明白了(这里选一个手上有的资料,非AD620的内部原理,其实仪放原理都差不多)

正相输入电压和反相输入电压体现在仪放内部的R2处,而真正进行输出的电压,是由V1out和V2out体现的,换一句话说,最终增加的电压值平分为两份,一份由V1out提供,它会比V1高,另外一份由V2out提供,它会比V2低。

 

再看原理图,在20mA的时候,Vin+达到了10V,Vin-是5V,放大2倍,在仪放内部需要将Vin+放大到12.5V。这已经超过了仪放供电电压,因此,是绝对不可能正常工作的。

 

9、运放十坑之九——ADC的采样时间被运放拖累

ADC采集信号,信号稳定的时候,很准确;信号变化的时候,数据不稳定。当然了,ADC有采样时间,软件工程师也知道,他采了10次,只取后5次,但是数据还是有不稳定的状态。让硬件来看电路,硬件工程师说,电路当然没有问题了,全是从别人那里扣来的,怎么在我这就有问题了?

 

先看ADC的指标Tcycmin=500ns和Tacqmin=80ns,这是颗SAR型ADC,速度能上Mbps,还算挺快的。所以,它连续采样10次,所用时间也才10μs左右。

 

而运放从信号输入到输出,并不是一个无延时的过程,而是一个有延时还带震荡的过程,同时,这个过程的时间还会因为后级线路的PCB设计而增大。如下图:

看一下运放的指标,当4V时,达到0.01%,时间为5.1μs,此时带来的波动误差是0.4mV,而在4V范围内,一个16位ADC的1LSB为0.06mV。误差可以吃掉6,7个码字,如果再加上分布电容和走线电阻,这个时间会进一步增加,使得后级稳定时间增长,从而导致误差变得更加的大。

后来,软件工程师调低了采样率,增加了采集时间,问题得以解决。

 

10、运放十坑之十——被遗忘的功耗

做过一款板卡,功耗要求很严格,因此,设计完成后,就画了电源树,计算了每个器件的功耗,没有超,然后投版,调试,一上电,功耗超标。

 

后面一检查,发现是运放功耗计算的时候出现了问题,下图这样的运放电路用了5个。

由于是直流驱动,在计算的时候,只考虑了运放本身的静态功耗,PD=15V x 4.2mA =63mW,按照最大静态功耗来考虑,功耗余量还绰绰有余。

实际上,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功率消耗点:运放供电电压15V到输出电压(1V-4.5V)之间的电压差,全部在运放里面消耗了,按照最大压差计算,一个电路就消耗140mW。这种耗散功率,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,所以,全部都选择性的忽略了,当遇到功耗要求紧张的需求时,问题就暴露出来了。

 

后面改版的时候,选择了低电压给运放供电,减少了耗散功耗,满足了指标要求。

 

 

 

运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