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变频技术 > 变频技术

通用变频器控制方式不断发展

来源:艾特贸易2017-06-04

简介早期通用变频器大多数采用开环恒压比 (U/f) 的控制方式,其优点是控制结构简单、成本较低;缺点是系统性能不高,比较适合应用在风机、水泵的调速场合。具体来说,其控制曲线随着

    早期通用变频器大多数采用开环恒压比(U/f)的控制方式,其优点是控制结构简单、成本较低;缺点是系统性能不高,比较适合应用在风机、水泵的调速场合。具体来说,其控制曲线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;转矩响应慢,电机转矩利用率不高,低速时因定子电阻和逆变死区效应的存在而使性能下降、稳定性变差等。    变频器控制方式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。    (1)第一阶段: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提出了基本磁通轨迹的电压空间矢量(或称磁通轨迹法)。该方法以三相波形的整体生成效果为前提,以逼近电机气隙的理想圆形旋转磁场轨迹为目的,一次生成二相调制波形。这种方法被称为电压空间矢量控制。如富士公司的FRN5000G5/P5SANKEN公司的MF系列变频器就是采用这种控制技术。    (2)第二阶段:矢量控制,也称磁场定向控制。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西德的F.Blasschke等人首先提出来的,他们以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相比较的方法阐述了这一原理,由此开创了交流电动机和等效直流电动机控制的先河。它使人们看到,交流电动机尽管控制复杂,但同样可以实现转矩、磁场独立控制的内在本质。矢量控制的基本点是控制转子磁链,以转子磁通定向,然后分解定子电流,使之成为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,经过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。1992年开始,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了6SE70通用型系列变频器,通过FCVCSC板可以分别实现频率控制、矢量控制、伺服控制,并于1994年将该系列变频器容量扩展至315kW以上。    (3)第三阶段:1985年,德国鲁尔大学Depenbrock教授首先提出直接转矩控制理论(Direct Torque ControlDTC)。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不同,它不是通过控制电流、磁链等量来间接控制转矩,而是把转矩直接作为被控量来控制。转矩控制的优越性在于:转矩控制是控制定子磁链,在本质上并不需要转速信息,控制上对除定子电阻外的所有电机参数变化鲁棒性良好;所引入的定子磁链观测器能很容易估算出同步速度信息,因而能方便地实现无速度传感器,这种控制被称为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。1995ABB公司首先推出的ACS600直接转矩控制系列变频器,已达到小于2ms的转矩响应速度,在带PG(速度传感器)时的静态速度精度达0.01%;在不带PG的情况下,即使受到输入电压的变化或负载突变的影响,同样可以达到0.1%的速度控制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