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PLC技术 > PLC技术
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及发展
来源:艾特贸易2017-06-04
简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,采用大量的开关量来进行顺序控制,它按照一定的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,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,及采集大量离散数据。传统上,这些功能是通
在工业生产过程中,采用大量的开关量来进行顺序控制,它按照一定的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,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,及采集大量离散数据。传统上,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。以往的顺序控制器主要是由继电器组成,由此构成的系统只能按设定好的顺序工作,如果要改变控制顺序,必须改变硬件设置,这样导致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使用不方便。于是在1968年,美国GM(通用汽车)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,即:①编程方便,可在现场进行程序的修改。②维修方便,采用插件式结构。③可靠性能要高于继电器装置。④体积要比继电器小。⑤可以与管理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。⑥成本要低,可与继电器竞争。⑦可采用市电输入供电。⑧输出可为市电,能直接驱动接触器。⑨进行扩展时,要最小地改变原系统结构。⑩用户存储器大于4kB。1969年,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,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,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控制器(Programmable Controller,PC)。这台可编程控制器(PDP-14)在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,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。
这一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的出现,也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重视。1971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,并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PLC。1973年,西欧国家也研制出它们的第一台PLC。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PLC,于1977年应用于工业。
后来,个人计算机(PC)蓬勃地发展了起来,为了方便区分它与可编程控制器,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,人们将可编程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(PLC)。
PLC的定义有许多种。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(IEC)对PLC的定义是: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,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。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,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、顺序控制、定时、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,并通过数字的、模拟的输入和输出,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。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,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,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。
随着集成电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,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,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,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%~40%。在这时期,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、数字运算能力、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高,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,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。
点击排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