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PLC技术 > PLC技术

局域网技术与以太网简介

来源:艾特贸易2017-06-04

简介当今国际上有影响的现场总线标准很多,仅是 2000 年 IEC 组织制定的国际现场总线标准就有八九种,众多的现场总线标准给控制系统的集成带来不便,使得各厂商生产的现场总线产品难

    当今国际上有影响的现场总线标准很多,仅是2000IEC组织制定的国际现场总线标准就有八九种,众多的现场总线标准给控制系统的集成带来不便,使得各厂商生产的现场总线产品难以集成在一起,实现互可操作。在现场总线标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,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和过程控制领域获得了迅速增长。    以太网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实验室,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,已确立了在局域网(LAN)市场上的主导地位,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。    当前,不少厂商都为其生产的PLC及其远程I/O提供与以太网相连的接口和功能,提供把PLC和以太网相结合的产品,将基于TCP/IP协议开发的以太网与PLC控制器结合,就可以构筑全分散、全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。    本例在介绍以太网技术知识的基础上,分析了PLC与以太网的结合方式,并应用组态王软件,实现了三菱A系列PLC在以太网中与上位计算机的通信功能。    局域网是最常见的一种计算机网络,分布距离短,具有短小灵活和结构规整的特点,容易形成标准。因此,局域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最为标准化的一部分。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70年代就制定了3个局域网标准:IEEE802.3CSMA/CD)、IEEE802.4(令牌总线)、IEEE802.5(令牌环)。以太网就是IEEE802.3的一个典型产品。    1CSMA/CD简介    计算机局域网一般都是广播型网络,网上各个站点共享信息,一个站点发出数据,其他站点都可以收到。这样,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输必然要产生冲突现象。那么,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冲突,使网络达到最好的工作效率以及最高的可靠性呢?这就是网络传输访问的控制方式问题。    网络传输访问的控制方式与局域网的拓扑结构、工作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目前,计算机局域网常用的访问控制方式有3种:CSMA/CD、令牌总线、令牌环,它们分别用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。    CSMA/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缩写,含有两方面的内容:载波侦听( CSMA)和冲突检测(CD)CSMA/CD访问控制方式主要用于总线型和树形网络拓扑结构,基带传输系统。信息传输是以“包”为单位,简称信包。    CSMA/CD的设计思想如下。    (1)侦听总线    查看信道上是否有信号是CSMA系统的首要问题,各个站点都有一个“侦听器”,用来测试总线上有无其他工作站正在发送信息(也称为载波识别),如果信道已被占用,则此工作站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再争取发送权;如果侦听总线是空闲的,没有其他工作站发送的信息就立即抢占总线进行信息发送。查看信号的有无称为载波侦听,而多点访问指多个工作站共同使用一条线路。    CSMA技术中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侦听信道已被占用时,等待的一段时间如何确定。通常有两种方法。    ·当某工作站检测到信道被占用后,继续侦听下去,一直等到发现信道空闲后,立即发送,这种方法称为持续的载波侦听多点访问。由于一旦发现信道空闲,其发送数据的概率为1,因此称之为“1-坚持CSMA”。    ·当某工作站检测到信道被占用后,就延迟一个随机时间,然后再检测,不断重复上述过程,直到发现信道空闲后,开始发送信息,这称为非持续的载波侦听多点访问,即非坚持CSMA    (2)冲突检测    当信道处于空闲时,某一个瞬间,如果总线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站同时都想发送信息,那么该瞬间它们都可能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,同时都认为可以发送信息,从而一齐发送,这就产生了冲突(碰撞);另一种情况是某站点侦听到信道是空闲的,但这种空闲可能是较远站点已经发送了信包,但由于在传输介质上信号传送的延时,信包还未传送到此站点的原故,如果此站点又发送信息,则也将产生冲突,因此消除冲突是一个重要问题。    由于冲突只有在发送信包以后的一段短时间内才可能发生,因为超过这段时间后,总线上各站点都可能听到是否有载波信号在占用信道,这一小段时间称为碰撞窗口或碰撞时间间隔。CSMA/CD的发送流程可简单地概括成4点:先听后发、边发边听、冲突停止和随机延迟后重发。    可见,采用CSMA/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中,每一个结点在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,首先要侦听总线的忙、闲状态。如总线上已经有数据信号传输,则为总线忙;如总线上没有数据信号传输,则为总线空闲。    由于Ethernet的数据信号是按差分曼彻斯特方法编码,因此如总线上存在电平跳变,则判断为总线忙;否则判断为总线空。如果一个结点准备好发送的数据帧,并且此时总线空闲,它就可以启动发送。同时也存在着这种可能,那就是在几乎相同的时刻,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点发送了数据帧,那么就会产生冲突。所以结点在发送数据的同时应该进行冲突检测。    2CSMA/CD与以太网    由上面的介绍可知,CSMA/CD的核心是信道竞争算法,它有多种形式。IEEE802.3标准所对应的是“1-坚持CSMA/CD”,它定义了在1Mbit/s10Mbit/s各种介质上运行的“1-坚持CSMA/CD”。    以太网最先是由XEROXDECIntel等公司联合制定的10Mbit/s基带网标准。现在,一般把符合IEEE802.3的特定实现称做以太网。    在不同的介质上实现的以太网的成本和功能不同,除了标准的10Mbit/s粗缆基带网外,还有双绞线以太网、细缆以太网和宽带以太网等。    3.以太网的帧格式    以太网中的帧( frame)对应计算机接口中收发数据的缓冲区,是物理网络上每次实际传输的数据。帧的大小和格式对高层协议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。    以太网的帧是变长的,其长度从64字节~1518个字节不等。IEEE 802.3协议规定的介质访问控制帧格式如图10.37所示。
以太网的帧格式
    10.37    以太网的帧格式    对于图中各字段说明如下。    ·前导码:前导码由78位字节组成,用于接收端进行帧同步。前导码由交替的“0”和“1”组成,其56位比特序列是10101010    ·帧前定界符:由一个8位的字节组成,其比特序列为101010110前导码与帧前定界符构成6210101010比特序列和最后两位的11比特序列。设计时,规定前6210交替是比特序列的目的是使收、发双方进入稳定的比特同步状态。接收端在收到后两比特1时,标志在它之后应是目的地址段。    ·目的地址:是发送帧的接收站地址。目的地址可以是由68位的字节(长度为48比特)组成,也可以表示组地址与广播地址。    ·源地址:是帧的发送结点地址,其长度必须与目的地址相同。    ·数据长度:长度字段为两个8位的字节组成,用来指示数据字段的长度。    ·数据段:用于传送数据。IEEE802.3协议规定数据长度在46~1500字节之间,如果长度少于46字节,需要加填充字节,补充到46字节。    ·帧校验字段:采用32位的CRC校验。校验的范围是:目的地址、源地址、长度和数据字段。    4.以太网的数据接收流程    Ethernet结构中,结点的发送是需要通过竞争获得总线的使用权,而其他结点都应处于接收状态。当一个结点完成一组数据接收后,其接收数据的流程如下。    ·判断接收帧的长度。因为802.3协议对帧的最小长度做了规定,凡接收帧长度小于规定帧的最小长度必然是冲突后的废弃帧。因此,如果帧太短,则表明冲突发生,接收结点丢弃已接收数据,并重新进入待接收状态。    ·检查帧目的地址。如果说目的地址为单一结点的物理地址,并且是本结点地址,则接收该帧。如目的地址是组地址,而接收结点属于该组,则接收该帧。如目的地址是广播地址,也应接收该帧。否则丢弃该接收帧。    ·地址匹配后,确认应接受该帧,则进行CRC校验;如果CRC校验正确,进一步检查数据长度是否正确。    ·如数据长度正确,则接收数据,并进“成功接收”的结束状态。如果数据长度不对,则进入“帧长度错”的结束状态。    ·如果帧校验中发现错误,首先应判断接收帧是不是8bit的整数倍。如果帧是8bit的整数倍,表示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现比特丢失或对位错,此时应进入“帧校验错”结束状态;如果帧长度不是8bit的整数倍,则进入“帧比特错”结束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