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PLC技术 > PLC技术
以“软”代“硬”是PLC的一场革命,一种趋势
来源:艾特贸易2018-05-11
简介在数字计算机面世的同时就出现了两个相互依存,而又相互独立的组件——硬件和软件。我国的“算盘”可能就算是数字计算机的始祖,它由算盘和算法两者相配合来完成工作。这里的
在数字计算机面世的同时就出现了两个相互依存,而又相互独立的组件——硬件和软件。我国的“算盘”可能就算是数字计算机的始祖,它由算盘和算法两者相配合来完成工作。这里的算盘是硬件,而被我们熟记的“口诀”则作为软件。
进一步的发展已经表明:有不少功能还可以相互转换。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过程是由模拟计算机到数字计算机的过程。也就是由单纯的硬件计算机发展成为具有硬件和软件的计算机,后者的软件完成(取代)了前者的计算功能。可见只要在数学模型相同的条件下,很多工作都可以相互取代。早期的模拟计算机主要用来进行逻辑运算和解微分方程。现代计算机的核心工作依然如故。尽管它看起来五花八门,而且似乎无所不能。我们经常用到的处理声音和图像的工作,从录音、录像,到压缩、编码、解码等,很多都是既可用专用硬件模块完成,也可用软件来完成。
了解以“软”代“硬”的设计思路,对从事计算机控制的同行也是十分重要的,很具有应用价值。例如,我们在处理信号时,经常用到各种滤波器。然而使用数字滤波器软件,也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。现代的工程设计中,软件和硬件在功能方面的相互取代,已是司空见惯了。
诚然,在实施以“软”代“硬”的工作时,可能会遇到时间滞后的问题。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硬件模块工作是即时的或同时的,而软件的工作是“按部就班”的,是分时的,所以一般显得慢一些。这在实时控制系统里,可能是不可接受的。但是如果计算机速度足够快,就有可能弥补这一缺点,当然,若因此而过于提高对计算机的要求,或是过于增加CPU的“开销”,则另作他论。可行性和经济性必须兼顾。
本节所讨论的硬件和软件的区别、功能的相互取代,以及发展趋势等,仅仅只是对处理信息而言。控制系统中的另外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环节——检测和执行并不包含在内。因为执行通常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换。一台汽车发动机,无论采用什么高级技术进行调节和控制,最终仍然要落实在驱动汽车上。落实在将化学能转换成热能和动能上,完全不能直接用“软”的办法来完成。监测装置也是一样,我们尽可以对已经监测到的信息利用软件进行各种加工。然而这个信息的源头一定是来自于硬件,因为它同样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或转换。对于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参数,即使可以用间接测量的方法,用推理和计算去获得,但这不过是换了一个源头而已。即使就信息处理本身而言,它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硬件。因为信息本身需要载体。作为载体的物质,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被我们视为信息。没有物质(硬件),也就没有任何状态,更谈不上有任何信息。能将信息记录在石头上、纸上、芯片上、头脑等各类物质中,也就是将这些物质作为载体。信息还要进入载体,还要被表达出来,这些都只能由硬件来完成。因此世界是物质的,运动的,至少无神论者持这种看法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:所谓用软件取代硬件的功能,只不过是用更为小巧的、更精密的、更复杂的、能耗更低的、可大批量生产的、低成本而可靠的,但是其功能又是灵活可变的硬件取代了原来的硬件。一种由单纯的机械化向智能化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。
最后,我们再回到本小节开头的命题:用PLC的软件取代逻辑控制电路的问题。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可行性,为此列举一下这种取代的优越性:①体积小、重量轻、能耗低和可靠性高,是显而易见的。②继电器的软件化,实际上也就是虚拟化了。再也不受自身的体积、位置、功耗、触点的数量及种类的限制。“抽象包含着质的提高”。完全免除了该部分所有的配线工序。③通用性极强。由五花八门的、由有触点电路或无触点逻辑电路组成的控制电路板,简化为统一批量生产的、通用性极强的PLC。对于一种工业产品而言,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。事物由简单变得复杂,再由复杂变为更高级的简单。不仅因为简化了设计、调试过程,也简化了将来更新换代的过程。加上软件的复制成本十分低廉,所以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不言而喻的。
点击排行
